国务院| 住建部| 省政府| 长者专区| |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市州扫描

阳新:城市治理“走新”更“走心”

2025-11-05 09:40 来源: 黄石日报

阳新下足绣花功夫,巧施“微创手术”

城市治理“走新”更“走心”

11月3日早上,阳新县兴国镇林峰社区旁新建的口袋公园里,健身器材、休闲座椅一应俱全。“公园建在家门口,没事来打打太极拳,全身都舒畅。”附近居民柯秀英打完一套八段锦,笑着说。

这些遍布街角巷尾的方寸之地,正成为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活力空间”。

没有大拆大建的喧嚣,只有精准细腻的“微创手术”。近年来,阳新县将“绣花功夫”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用系统思维破解治理难题,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美好生活更加可感可及。

针脚密:绣出为民服务新图景

城市治理的水平,首先体现在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回应上。

11月2日清晨,阳新县中心集贸市场,菜农李大姐熟练地将自家蔬菜摆上划定的临时摊位。

“以前像打游击一样,现在有了固定时间和地点,心里踏实多了。”李大姐笑着说。这缕温暖的烟火气,是阳新推动农贸市场常态化、柔性管理的成果。

走进中百菜市场、莲花湖农贸市场,只见摊位整齐,通道畅通,功能分区清晰。

政策的善意,更需要精准直达末梢。阳新县发改局通过对辖区内托育机构进行统一通知与重点走访,将托育服务机构用水电气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的政策推送到位。一通通电话如同涓涓细流,确保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脉络通:激活城市空间微循环

城市的品质,不仅在于地标建筑的光鲜,更在于那些被忽视角落的清爽。

阳新县以围挡治理、违建拆除为切口,释放了大量沉睡的城市空间。

在木港镇,针对351国道、356省道等交通干线存在的乱搭乱堆乱放问题,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整治不是终点,而是长效治理的起点。”木港镇综合执法中心主任尹传和介绍,他们建立了“日常巡查+重点监管+群众参与”的三位一体机制,防止问题反弹。

在兴国镇,通过“针灸式”疗法精准拆除704处违建,腾挪出的5.7万平方米空间全部用于民生设施建设。

莲花湖的生态湿地修复,更是在生态与人文的融合上做“加法”。通过营造多样化生境、完善水生植物群落、实施“以鱼净水”等系统性举措,这片“城市绿肺”不仅生态功能日益完备,更化身为一个开放式的自然课堂与市民乐园。

根基稳:构建基层共治同心圆

“人民城市”的核心,是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共建者。阳新县积极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将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定盘星”。

兴国镇儒学垴社区以停车费管理为突破口,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电力小区在社区引导下成立业委会,通过居民议事会制定管理办法,停车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经贸小区开放车位计时收费,收入用于改造“睦邻花园”、增设健身器材,形成良性循环。该社区设立的“红色微基金”和“红管家”志愿服务队,更是织密了邻里互助网,将群众“心上事”转化为社区的“上心事”。

“城管进社区”是另一项贴近群众的“微服务”。阳新县探索“1+2”管理模式,即1个社区进驻2名城管队员,负责人居环境整治、市政道路修复等,有效增强了社区治理能力。

温度存:微更新中见人见物见情怀

城市更新,见“物”更要见“人”。阳新县在老城改造过程中,格外注重保护城市记忆,留住乡愁。

在兴国镇三眼井社区,老城改造格外注重守护城市记忆。年过八旬的黄修权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参加老旧小区民意调查时,他激动地说这里就是他的根。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在改造中被小心呵护。

当地计划采用传统工艺修复砖雕、窗棂等历史元素,在完整保留古商城原有街巷格局的同时,同步推进立面整治、管线入地等基础设施升级。

在兴国老城区内,阳新县为老龄化社区量身加装的22部电梯,有效破解了“上下楼难”问题。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则为群众生活增添了更多“微幸福”。

从富川老街的石板路到乡镇的畅通国道,从商圈共治的活力到小区自治的有序,从口袋公园的方寸之美到莲花湖的生态之韵,阳新的变化细腻而温暖,“走新”更“走心”。(贺介飞、刘淑琴)

来源:黄石日报(2025年11月5日第003版)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