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花巷”绽芳华
“这条巷子以前是治理的‘老大难’,现在却成了网红打卡点。”武穴市梅浦社区居民张大爷感慨道。近年来,梅浦社区推进老旧街巷更新,8条背街小巷实现华丽蜕变。
痛点变亮点:“一步一景”打造休闲好去处
曾经的梅浦社区背街小巷,是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忘的角落。违章搭建侵占公共空间,电线如蛛网般悬在头顶。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的城镇更新行动,社区确立“巷道治理优先”策略,全力消除居民身边的安全隐患。
“一巷一测量”——对背街小巷进行逐项测量,明确“宽度、管线、拆清”巷道建设标准,划定拆除区域,锁定了住户门前治理、路边清理、池塘治理等30条“微治理”任务。
“一处一方案”——针对旱厕、垃圾堆等问题,采取“党员带头拆+工匠帮改造”方案,短短三个月,清运垃圾70吨、拆除违建16处、硬化道路5200平方米、新建排水沟700米。
“一巷一主题”——发动居民认领“花香巷”“庭院弄”“商户巷”等特色小巷,新增绿化带1200米,曾经堆满杂物的卫生死角,如今变成了6个精致的“口袋花园”;臭气熏天的烂泥坑经改造,重现“梅浦清流”历史景观,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
群众当主角:共治共享的“花巷法则”
改造不难,难的是让改变可持续。为此,该社区总结出三条经验。
“板凳会”议出公约数。针对“花箱谁来管”“停车怎么规范”等问题,居民拟定《花巷自治十条》,推出“轮值巷长”制度,居民可用垃圾分类、绿植养护等行为兑换生活用品。
“能人库”激活创造力。挖掘出瓦匠、木工、园艺爱好者等46名“小区工匠”,组建“巷美”工作室。老瓦工赵师傅用拆迁废料打造出特色石墙;家庭主妇萍姐开办“庭院课堂”,教邻居用废坛罐制作花盆。
“记忆点”留住乡愁味。整治中特意保留百年古迹济北寺、老砖墙等元素,邀请老居民口述历史,将故事刻成石牌嵌入巷道。“这些改造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让古镇文脉得以延续。”社区文化达人陈老师介绍说。
治理新范式:共建美丽宜居家园
梅浦社区的蜕变,不仅美化了小巷,更探索出老旧社区更新的有效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梅浦经验”。
痛点优先,精准发力,优先解决“走不通、看不美、用不了”等基本问题。以单个巷道为单元滚动推进,集中资源优先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让居民快速看到变化、增强信心。
共商共议,激发自治,建立“社区规划+居民代表+能人库”三方协作机制。开发“社区微更新”工具包,包含庭院、管线、住房等15项技术导则,通过“线上课程培训+线下工匠指导”双轨模式,确保居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好。
花巷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庭院菜圃、小微业态,盘活闲置空间资源。将部分空间收益反哺社区公共基金,专项用于花苗补种、设施小修和小区文化活动,同时建立“商户+居民+社区”的三方机制,实现“环境改善—经济收益—服务提升”的良性循环,让美丽风景持续转化为社区发展的动能。(胡轩)
来源:中国建设报(2025年9月16日2版)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