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破解“垃圾围城”
科技赋能 机制创新 全民共治
恩施州破解“垃圾围城”
近日,恩施市龙凤镇带水河畔,保洁员张大姐推着分类垃圾车,穿行村居间。随着“叮铃铃”的摇铃声响起,村民提着分好类的垃圾袋,快步走出院落。
“现在定时定点收运,大家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张大姐擦拭着智能垃圾车显示屏,上面实时跳动着当日收运数据。
这是恩施州破解“垃圾围城”攻坚战的缩影。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该州以“扫干净、码整齐、清通透、分好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为契机,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全民共治”组合拳,书写“山水入画、垃圾归位”生态治理新篇。
城乡接合部曾是治理盲区。在恩施市龙凤镇,无人机巡查画面显示:过去沿河堆积的垃圾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34个行政村错落分布的221座智能分类设施。
“我们采用‘双机结合+人工冲洗’模式,保洁员每天早晚上门收运。过去要运3车垃圾,现在1车就能拉走。”恩施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热力图分析垃圾产生规律,龙凤镇月均垃圾处理量从32吨降至18吨,乱扔乱放现象减少九成。
“以前垃圾靠风刮,现在专人上门收,谁也不好意思再破坏环境。”村民郭某感慨。
在鹤峰县满山红大道,新能源洗扫车在进行“清扫+冲洗+压尘”联合作业。巡查员在巡查日志上写下“标线可见本色”的评语。通过制定三级保洁标准和“六亮六无一低”体系,这条生态廊道实现全天候“光学级洁净”。
在腾龙洞景区,智能感应垃圾桶与AI监控配合默契,历史积存垃圾全部清零,游客分类准确率达92%,“电子围栏”技术让亿年溶洞保持零污染纪录。
当垃圾分类邂逅康养经济,绿色生产力在武陵深山迸发新动能。
在建始县花坪镇民宿集群,“三桶一篓”分类装置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民宿店主小田算起生态账:“湿垃圾12天变有机肥,可回收物月均增收300元,环境好了,客人更愿意住!”花坪镇创新环卫服务付费、垃圾回收变现等机制,带动98家民宿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生态价值转化出3000万元真金白银。
“垃圾治理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第一道生态防线。”恩施州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智能管控覆盖全域垃圾处理节点,清洁能源作业装备占比突破80%,山区垃圾资源化率提升至60%以上。”
行走在武陵山腹地,曾经刺目又刺鼻的垃圾堆放点已变成花香四溢的生态驿站,分类亭上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辆辆穿越大街小巷的垃圾分类车,既是恩施州交出的生态答卷,更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毛雨谦)
来源:恩施日报(2025年4月25日第A02版)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