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 住建部| 省政府| 长者专区| |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市州扫描

蕲春:构建“五共”发展格局 助力建设美丽新农村

2025-01-10 17:31 来源: 蕲春县城市管理执法局

近年来,蕲春县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作为服务基层治理、打造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途径,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构建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收运共治、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发展格局,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健全完善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共建意识、看齐意识和环保意识,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走出了一条具有蕲春县特色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创新路。

一、宣传接地气,共建新农村。蕲春县城管执法局采用“三共”宣传法,大力宣传垃圾治理和垃圾分类工作,在各个乡镇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广大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慢慢将建设美好家园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让蕲春县的环境越来越好。

一是方言共情。方言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最能消除工作人员和群众之间的隔阂,拉近双方距离。通过专班走村串户,寻找当地老党员、老村干和乡贤代表,用本乡本土的方言录制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每天通过各村的小广播宣传垃圾治理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让村民打心里感觉亲近,自觉养成“以爱干净为荣,以脏乱差为耻”的好风尚。

二是活动共乐。组建一支常态化的垃圾治理宣传小分队,每季度在各个乡镇,利用广播电视、村民协商、电影下乡等载体开展美丽乡村专题报道;每月都带着食用油、洗衣粉、卫生纸等日用品,深入全县各个村部,现场开展“垃圾治理”宣传下基层活动,用快闪、有奖竞答等多样化方式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环保回收知识,让宣传活动又有益又有趣,提升垃圾治理的村民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

三是成绩共荣。各个乡镇定期评比垃圾治理先进村,邀请先进村的书记在全县、全镇大会作典型发言,上县融媒体中心采访露脸,并在垃圾治理经费、环卫设备分配等方面予以奖励性质的倾斜,营造了一村得先进,全镇都光荣的良好氛围。

二、决策多参与,议事定中心。蕲春县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村民议事会议研究议题,由各村“两委”按照上级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提前制定生活垃圾治理方案,在村民议事会议上进行逐项研讨,将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治理任务、治理标准、责任分工、保障措施、考评方式等多环节再精细、再压实,真正做到立足本村本组,探索出符合村域特色、符合上级要求、符合村民实际的生活垃圾治理方案,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新格局。同时,村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每月定期参加村民议事会议,听取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困难,深入剖析原因,对本村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对本村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镇党委和镇政府,上级部门要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提供最大限度的组织保障。

三、收运全民治,不断提标准。蕲春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指挥部牵头构建了“户保洁入桶—村收集入箱—镇集中压缩—县转运处理”的高效治理体系,细化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按照每300名居民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在全县范围内配备了3489名保洁员,坚持“岗前培训、定期学习、半年考核”的管理原则,全面培养和提升保洁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标准意识,确保实现清扫保洁作业标准并按时完成任务。且保洁员在作业过程中还会兼任垃圾分类“宣讲员”,帮助村民规范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同时,参考城区网格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网格化共治管理,按照“县领导包保乡镇、镇领导包保村屯、村干部包保乡道河岸、村民管好门前院后田间小路”的原则,做到每个镇、每个村、每条路、每段河、每个院的卫生都有人负责,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分类、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以小家美共促乡村美、共建美丽乡村。

四、卫生创品牌,成果人民享。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一头连着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一头连着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形象。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镇、各村的积极行动下,在广大群众的支持配合下,蕲春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了实绩实效,实现了垃圾分类从无到有、收运设施从缺到全、群众参与从少到多、示范带动由弱到强、人居环境由美变靓的五个转变,真正打造出了“山美水美、村村干净”农村新面貌,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坚实一步。同时,先后开展两期生活垃圾治理“最美村镇”和“最美分类家庭”评选活动,共评选出“最美村镇”3个、“最美分类家庭”30个,并利用微信平台、村村通、公示板等平台,宣讲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让人人都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垃圾治理的排头兵、幸福生活的受益人,真正树立起“蕲春品牌”。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蕲春,已告别了乡村垃圾成堆、臭味熏天的旧貌,一幅“美丽、宜居、整洁”的乡村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在今后的工作中,蕲春县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在建章立制、源头分类、完善设施、统一收运、广泛宣传和综合利用上下实功,形成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格局,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