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 住建部| 省政府| 长者专区| |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市州扫描

武汉:以灵动之水绘出城市新面貌

2024-09-30 09:50 来源: 长江日报

筑牢发展基石,引领绿色征程

武汉水务以灵动之水绘出城市新面貌

武汉风景如画。

东湖被评为湖北省级“幸福河湖”。

长江新区在府澴河开展管涌险情应急演练。

南湖初雨厂鸟瞰图。

国家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救援基地(武汉)。

在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壮阔画卷中,水,无疑是其中最灵动的笔触,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更见证了武汉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与勃勃生机。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武汉市水务局紧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绘出一幅水务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城市发展基石,近年来,市水务局始终坚守初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着力构建水务发展新格局,为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坚强的水务支撑。

新时代以来,市水务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为契机,全面提升水务管理效能。从河道岸线综合整治到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精心打造,从防洪减灾体系的日益完善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持续推进,每一项举措都彰显了武汉水务人的责任与担当。

面向未来,呼唤新作为。市水务局将继续承载着保障城市水安全、优化水环境、科学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使命,在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 坚守安全底线

筑牢城市防洪新防线

8月8日24时,随着长江汉口站水位退出设防水位,已在堤上坚守了数十日的巡堤员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今年,武汉市面临了重大的防汛挑战,梅雨期长达27天,并经历了5轮从暴雨到大暴雨的严峻考验。其雨量之大、范围之广、极端性之强,均为历年罕见,全市平均累计雨量达539.7毫米,位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六。长江发生3次编号洪水,长江汉口站在6月27日6时突破设防水位,7月4日15时达到今年最高水位28米,超警戒水位0.7米,排历史第九。汉江发生1次编号洪水,汉江新沟站水位在6月28日突破设防水位,其间三涨三落,其中第二波上涨时,于7月21日达到今年最高水位29.21米,超警戒水位1.71米。

面对严峻汛情,武汉市水务工作依托近年来不断完善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精准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以及高效的水旱灾害防御机制,在降雨期间,确保了全市总体运行平稳。

据相关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武汉市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建并加固了85公里堤防,使得全市671公里三级以上堤防的整体达标率从初期的90%跃升至95%以上。此外,全市泵站的总外排能力实现倍增,达到3874立方米/秒,排涝能力从“十三五”末的5—10年一遇标准提升至10—20年一遇,该工作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的高度评价,并作为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

瞄准大方向的同时不忘细节。今年主汛期前,市水务局提前布局整改落实93处隐患,恢复9处堤防明口工程,修复3处水毁设施,从而确保了堤防、水库、湖泊、泵站、涵闸等关键设施的正常运行;对5000余公里排水管渠开展清淤工作,清疏13万余座检查井和15万余座雨水口,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

在此基础上,市水务局还注重科学调度,提前在雨季来临前启动了罗家路、新生路、江南、汤逊湖、北湖、东湖低排、四新等泵站,以降低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北湖水系、蔡甸东湖等重点水系湖泊的水位,为湖泊调蓄腾出充足空间。此外,30座病险水库也全面实现了空库运行,以应对可能的强降雨。在强降雨期间,市水务局全力抽排,累计出动应急值守、巡查人员25300余人次,以及各类巡查、抽排车辆和设备6900余台次,为城市安全度汛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好“家门口”的同时,今年在武汉市新建成的国家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救援基地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7月13日至27日,根据省应急厅调度,武汉水务部门派出一支包括10台应急抽排车辆和56名工作人员的队伍支援湖南华容,累计抽排水量680余万立方米,得到了当地指挥部的高度认可,展现了强大的应急响应和跨区域支援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武汉市水务局正以“汛”为令,迎“汛”而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实抓牢抓细防汛抗灾各项工作,保障城市安澜与人民安宁。

■ 融合智慧科技

绘就城市水网新蓝图

“以往,城市积水大多靠标尺测、监控看,不能立即发现,城市供水管网渗漏探测不够精准,而现在,可通过传感设备自动感知。”2024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科技博览会上,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总工办主任蔡劲松正在介绍新一代水务感知设备,这款武汉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研发的新型水务感知设备运用了雷达、超声波、光纤等技术,可实现水情自动感知、实时监控、精准定位,在会上受到了广泛关注。

让水务“联网”,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精细化、科学化治水,在当下已成为必然趋势。

近年来,市水务局积极响应国家数字化转型号召,以信息化、数字化为驱动,推动治水工作迈向精细化、科学化新高度。面对武汉市水系密布、雨季集中的特点,武汉精心构建了涵盖“六水共治”(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促节水、严管水)业务场景及水务大数据、应用支撑、综合决策指挥三大平台的智慧水务系统,实现了水务管理的全面感知、智能决策、业务集成、全局可视与高效指挥,为城市水务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信息化防线。

数字赋能厚积成势。今年以来,武汉市防办还利用水务工作数字化全面激活防汛排涝扁平化指挥体系。智慧水务系统已集成约6000个感知设备,全方位收集水雨工情、涉水舆情及民情信息,实时监测历史险工段、水库大坝安全及城市积水状况,特别是在梅雨期五轮强降雨中,系统累计监测到内涝积水点21次,有效收集网络舆情204条、市民热线2152条。同时,通过整合手机、视频监控、无人机、移动电脑、视频会议终端等多类型设备,实现了随时随地的视频会议召开、一线现场连线会商与指挥调度,为防汛排涝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武汉将继续深化流域数字化建设,着力打造集防洪抗旱、排水防涝、河湖管理与供水安全于一体的水务管理综合调度系统,让数字赋能成为武汉水务工作的新质生产力。

■ 践行生态文明

打造碧水绕城新画卷

优质水环境是城市风貌的点睛之笔,也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近期,在2024世界水大会暨展览会上,武汉市的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荣获国际水协全球项目“卓越的项目执行与交付”类银奖,彰显了武汉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杰出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化环境保护工作。武汉市水务局积极响应,秉承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流域治理理念,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水,多管齐下,推动全市水环境整体质量显著提升。

自2018年起,市水务局便着手规划“三湖三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坚持追根溯源、分类施策、系统治疗、源头治理的原则。2020年9月,武汉建成了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北湖污水处理厂,通过大东湖深隧,有效处理半个武昌城的污水,出水水质优于国家一级A标准,为长江水质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市水务局正致力于提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能力,并建立“厂网一体化”运维管理机制,推动污水治理从“好”向“精”转变。2016年至2021年,全市劣Ⅴ类湖泊由52个减少至0个,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十三五”末期的62.63%提升至74.2%。去年,武汉市还完成了《武汉市现代水网规划》编制,为全市未来全面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作出依据指引。

在治理城市“毛细血管”的同时,武汉也着眼于长江腹地的生态保护。2020年底,武汉正式启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围绕长江、汉江396公里岸线,按照“主城做精、城郊补短、农村保育”的思路,连断点、补空点、提亮点,构建和谐共生的亲水空间。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了总长80.7公里、总面积838万平方米的大都市水岸景观,年接待市民游客5000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两江四岸江滩的可达性和观赏性,同时保障了堤防工程的防洪安全。

今年6月,湖北省级“幸福河湖”首批名单揭晓,共计20条(个)河湖荣获这一称号,其中东湖凭借其卓越的治理成效脱颖而出,位居榜首。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武汉市在河湖管理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与创新实践。2017年,国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武汉毫不迟疑、迅速行动,全市共设立4级河湖长,2021年,武汉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域河湖长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片区界限及体制障碍,更强调了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理念,通过统筹推进水环境流域治理,武汉有效提升了河湖治理的整体效能,使得包括东湖在内的众多河湖焕发了新的生机,真正实现了河湖治理的显著成效与“幸福河湖”的美好愿景。

2024年3月,《武汉市湖泊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经武汉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方案提出,今年内武汉将全面完成湖泊健康评价,建立湖泊健康档案,44个重点湖泊将制定水质提升“一湖一策”。并通过完善市、区两级湖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完善跨市域联防联控机制等工作机制,进一步促湖泊水生态、水环境的稳步提升。

近年来,武汉市致力于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当前,市水务局正坚持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双重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多“含绿量”、更足“含新量”、更低“含碳量”。

■ 聚焦民生福祉

书写幸福用水新篇章

水务事业的发展,其核心要义在于改善与保障民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切身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武汉,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多年来在水务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不断加强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武汉水务部门始终将民生水利的福祉放在首位,积极向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现实的领域延伸,努力实现水务事业的全面发展。

2024年年初,武汉遭遇了冻雨、霰等多轮冰雪灾害的严峻考验。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确保供水安全无忧成为了城市安全的最重要保障。得益于多年来武汉在水务基础设施上的持续投入和科学管理,极端天气期间,全市供水系统从容应对,未出现大面积停水事件,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供水安全,武汉自2008年以来,新建了金口水厂、蔡甸水厂、阳逻二水厂等多座现代化水厂,并对白沙洲、宗关、堤角、白鹤嘴、琴断口、沌口等老水厂进行了升级改扩建。同时,新建、改建了大型区域转压站,实施了供水管网的互联互通,为城市的供水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加快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武汉市水务局还深入推进了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蔡甸区、黄陂南部地区、青山区等地先后并入武汉城投水集团供水服务范围,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整合优化配置、水质安全的统一标准提升、应急保障的统一调度以及管网互联互通的统一规划。这一举措有力地推进了集约化的全市“一张网”供水格局的形成,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供水服务。

此外,武汉市政府还高度重视居民二次供水问题。2019年,市政府作出了大力实施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的工作部署,旨在让居民吃水更放心、用水更省心。武水集团迅速响应,组建了居民住宅供水设施改造分公司,全面打响了全市中心城区公共供水区域内二次供水优化改造的“攻坚战”。

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市水务局还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等方面着手,利用智慧化手段提高城市安全治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今年,市水务局还修订出台了《武汉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供水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武汉市供水能力达到677万吨/日,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也达到了100%,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中心城区1600处老旧二次供水设施得到改造修缮,约有160万居民受益。武汉市在“获得用水”方面的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还在全国交流推广,并入选了国家发改委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标杆城市,充分体现了武汉水务事业的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力。

……………………

日新月异的是一座城市的外貌,一以贯之的是这里的山水、历史和人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武汉市水务局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安全底线,融合智慧科技,践行生态文明,聚焦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进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水蓝蓝)

来源:长江日报(2024年9月30日6版)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