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 住建部| 省政府| 长者专区| | |登录|注册

关于对政协湖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0230058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政协湖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0230058号提案的答复

2023-08-31 14:52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索 引 号 01104325X/2023-22018 分    类 城乡建设(含住房)
发布机构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文日期 2023-08-31
效力状态 有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省共有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省历史文化名城、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湖北省历史文化名镇、18个湖北省历史文化名村。近几年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以来,我省共划定44处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确定1875处历史建筑。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都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记忆,同样也是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文化载体。

为了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载体,我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住建部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坚持“省厅推进、地方实施、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特别是对照《湖北省旅游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等的旅游化利用,策划和建设一批体现文旅融合发展的项目;支持建设以文旅融合为主体的城市新区、城乡功能区,推动不同类型的城市新区、城乡功能区体现文旅融合功能”的要求,我厅与省文旅厅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更好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二、具体建议办理情况

(一)关于“在‘文脉传承’方面,加快推进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立法”的建议。我厅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立法工作。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目前正联合省文旅厅组织起草《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已纳入省人大今年立法调研计划。

(二)关于“在‘合理开发’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资源保护与民生改善、旅游开发、产业提升有机融合”的建议。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修缮和人居环境整治,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更新、微改造方式,整治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构)筑物,因地制宜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延续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功能。如武汉及时修缮升级中山大道、首义文化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武昌古城等,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对风貌区内特色街巷及重要旅游道路进行全要素改造及综合景观提升,提高公共空间景观品质及城市形象,为武汉旅游提升了品质。

(三)关于“在‘活化利用’方面,鼓励创新思路,培育适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发展、体现特色的优质产业”方面的建议。在有效保护基础上,积极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模式,形成了武汉市昙华林、宜昌二马路、荆州市沙市洋码头、黄石华新水泥厂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武汉巴公房子、翟雅阁、平和打包厂、永利银行、黄石油铺湾1号民居等历史建筑(文保单位)活化利用,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宣恩县两河口村文旅融合模式、传统村落麻城市民宿康养模式,鹤峰县红色传承模式等一批活化利用典型,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名城名镇名村、踏访人文山水。如荆州将沙市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内原废弃的打包厂厂房、候船室等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将街区打造成集文化展示、创意工坊、旅游休闲、滨江观光、运动健身、文创空间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长江商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长江沿岸靓丽的文旅名片,成为荆州旅游攻略推荐打卡必去地。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省文旅厅持续推进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科学、合理活化利用,推动与旅游深度融合。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3年8月31

(此件公开发布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