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50218号建议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104325X/2025-24481 | 分 类 | 城乡建设(含住房)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发文日期 | 2025-07-25 |
效力状态 | 有效 |
一、近年来省住建厅高度重视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
(一)支持规划修编,鼓励城市公园提档升级。
省住建厅积极支持各地园林部门以服务市民游客为目的,提升和完善城市公园的功能和配套设施。在符合《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和《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城市公园修订规划,增设配套管理用房、停车场等建筑和场地,让规划更贴合实际运营需求。例如,武汉市解放公园、沙湖公园、常青公园等8个城市公园通过修订规划,进行了整体提档升级,配套
设施从“够不够”转向“优不优”,服务品质显著提升,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目的地。
(二)推进城市更新,创新公园建设管理模式。
省住建厅已牵头编制《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在完善城市功能项目中探索可持续更新模式。精准对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全面链接山水城生态资源,积极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增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数量,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改造提升山边、水岸、铁路沿线、桥下、街角等被占用或闲置的小微公共空间及老旧公园,植入餐饮、文创、亲子娱乐、运动健身、影视演艺等多元消费场景,满足 “自然生态 + 商业生态” 的复合需求。
推进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建设,串联城市组团,促进居住区、商业区与公园体系在空间上衔接、功能上融合,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商业生态。在政府引导下,将经营性空间、资产与公益性项目打包,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对老旧公园活化等项目,借鉴 Park-PFI(公园私人融资倡议)模式,通过商业运营收益反哺公共空间维护,实现 “以商养园”;对部分有收益的公共项目,积极探索使用者付费方式开展更新改造。目前,该方案正在征求意见,即将正式下发。
同时,省住建厅结合湖北省实际,正在组织编制《湖北省城市公园更新导则》,系统指导各地公园更新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各地推进老旧公园改造,盘活低效资产,提升公共环境,植入新型业态,注重空间品质提升和多元价值实现。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园的建设与运营,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鼓励创新 “一体设计 + 整体运行” 的运营管理模式。例如,武汉市长江新区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麓洲国际项目,规划建设 6 个综合公园、10 个口袋公园及 12 公里城市绿道,拟打造生态公园城市示范区,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还显著提高了公园建设和管理效率。
(三)拓展服务功能,促进公园可持续发展。
根据《城市公园管理办法》(2024年住建部令第59号),省住建厅指导各地园林部门积极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规范公园配套服务项目的经营活动。具体措施包括:
开放共享绿地:编制出台《湖北省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指引(试行)》,绘制发布全省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地图,让开放共享的公园点位一目了然、群众可及可享。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开放公园数量480个、草坪796片(约1020万平方米)向市民开放,提供了全年龄段的游园服务产品,满足了市民的生态消费需求。
复合利用空间:鼓励各地对公园绿地及服务设施实施 “微改造”,通过功能强化、空间拓展,新建健身步道、各类球场、健身器材、儿童运动场等体育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使用需求,全面提升公园的运动休闲功能。例如,武汉东湖绿道已建成国家 5A 级景区,成为市民运动休闲的首选地;宜昌滨江绿廊实现城区 50 里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车道三线贯通,构建起连续完整的绿色运动网络。
丰富服务业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公园 +”融合模式。指导武汉市属公园先行先试,如中山公园打造啜茗轩茶社、左椅餐饮、湖心亭闲花茶饮;解放公园引入东棠书院、赫尔茶咖;黄鹤楼公园开拓黄鹤楼咖啡店;沙湖公园和解放公园引进肯德基餐车入驻。这些举措丰富了公园的服务内容,吸引了更多市民前来游园。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厅将充分发挥高位统筹作用,推动公园运营提质增效,重点督促各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协商制定配套政策。主动对接省规划部门,协商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拓宽规划调整绿色通道,支持公园增设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
二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继续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园建设和运营,拓宽社会资金筹集渠道,充实公园建设资金及运营管理经费。
三是提升公园服务品质。积极指导各地园林部门利用辖区公园的配套用房和场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各类配套服务,以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促进公园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5年7月25日
相关附件: